育兒寶典

華爾街日報1月8日書評版發表的新書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作者蔡美兒(Amy Chua)以 "為什麼中國媽媽比美國媽媽好" 分享了她"怎樣教導孩子功課全部拿A,西方父母只能要求孩子盡力"。蔡美兒在文章開頭不久就寫道,雖然自己的兩個女兒是美國人,但她一直秉承著“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對待她們。蔡美兒嚴格禁止兩個女兒在外面過夜、看電視或玩電腦,並要求她們從小練習小提琴和鋼琴、在體育和戲劇之外的每一門課程中拿到A的成績。如果女兒在學習或練琴時遇到困難,她會嚴加責備並督促她們努力。文章指出,這種教育模式可以算是“中國媽媽”的真實寫照,一些身在中國的“中國媽媽”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蔡美兒說,不一定是中國人才能當“中國媽媽”,但必須忽略西方社會中上階層的大部分育兒理念。西方父母始終強調孩子的自尊,批評孩子也只能拐彎抹角的改說一些鼓勵性的話。而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是堅強而不是脆弱的﹐因此不顧一切地辱罵、加壓。譬如: 中國媽媽可以對女兒說“胖妹,減減肥吧”﹔相反,西方父母只能躲躲藏藏地談這個話題,說些“健康”之類的,從來不提“胖”字,而他們的孩子到頭來還是因為飲食失調自卑而接受治療。另外,這篇文摘的中心內容是她教7歲女兒路易莎彈奏一首複雜鋼琴曲的故事,彈這首曲子時兩只手需要有不同的節奏﹐路易莎總是掌握不好﹐她最後沮喪地撕碎了樂譜。蔡美兒把樂譜用膠帶粘在一起、壓平,然後強迫露露回到鋼琴旁。當母女倆的衝突變得白熱化時﹐蔡美兒告訴路易莎“別再懶惰、膽怯、任性和可憐兮兮”,這一做法遭到了她西方丈夫溫和指責,蔡美兒不為所動,繼續輔導路易莎練琴,晚飯後一直練到夜裡,中間既沒給她喝水也沒讓她上廁所,最後終於練成了。

1962年在美國出生的蔡美兒,目前是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她的父親是從菲律賓移民美國的華人。蔡美兒說,她的父母對待她極為嚴厲,但同時對她又極為疼愛。她崇敬自己的父母,所以想依照父母的方式養育自己的孩子。蔡美兒的這篇文章很快就成為“華爾街日報”網站的大熱門,美國主流媒體紛紛參與這場爭論。

--------------------------------------------------------------------------------------------------------------------------------------------------------------------------

自己有了小孩後,瞭解到孕育一個小生命十個月,經歷生產的痛,到養育一個孩子的點點滴滴,的確不容易。也因此,更瞭解到為什麼這麼多父母願意投入大量心力與財力讓孩子學習,望子從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我完全能體會。但是不是真的成功人士背後都有個"中國媽媽"扶持著,這需要認真想想!!

媽媽從小也讓我學了不少才藝:鋼琴、芭蕾舞、書法等等。當時我跟姊姊一起學琴,但因姊姊每回看譜,每個音都必須從Do算起,所以很快就被老師跟媽媽給放棄了,轉向的把注意力全集中在我身上。我雖看得懂譜卻不愛彈琴,每回只要練琴,都會彈著彈著就跟媽媽吵起架來,印象最深的是我坐在鋼琴椅上生氣,搖著搖著把椅子給搖斷了,媽媽一氣之下拿起椅腳打人,當時爸爸常因為工作關係出差,我一度以為自己是灰姑娘被後母孽待。或者媽媽出門交代練琴,我挖豬公買通姊姊一起說謊,結果媽媽回來姊姊誠實稟報,我不但賠了錢還挨了一頓棍子。這樣的討打練琴戲碼一直陪伴我六年國小生活,但我還是討厭練琴。雖然長大後每回聽人家鋼琴演奏會有點後悔,到國小代音樂課被小朋友要求彈琴時有點後悔,但對當時的反抗成功還真有點鬆了口氣的感覺。

長大後,我的鋼琴程度仍停留在小奏鳴曲階段,但對媽媽的投資卻有著無限的感謝,雖然這樣的投資與回報不成比例,但她沒因為這樣而少愛我一點,或不願再對我投資。以前不懂事時,總覺得媽媽不喜歡我,所以才會一天到晚修理我,根本想不到,媽媽這樣的生氣打罵,其實是恨鐵不成鋼,對我的期望很大很大。只是,我終究沒照著她的期望長大,也沒作出什麼超出她預期的傑出表現。

與Amy Chua的育兒理念比起來,媽算溫柔的,對我的要求還算客氣,修理的不算勤奮,要當真正的悍媽除了要有強大的愛心、耐心、包容心,還要加上一點點 "心狠口辣"。還有,媽媽本身也要捨得放棄很多事務,如個人喜好:看連續劇、與朋友逛街、上網、電話聊天等,把時間空下來陪伴 "折磨??"小孩。但完美中的悍媽應該還要懂得適時的捨棄 "中國媽媽" 強勢的一面,與孩子柔性溝通,瞭解孩子學習上的瓶頸與煩憂,轉而學習 "美國媽媽" 愛的鼓勵,給予大量的正面力量,讓孩子有持續學習下去的信心,這樣的中西合併,才是我理想中的育兒寶典。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