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

從小到大有事沒事就往阿嬤家跑的我,對於過年陪媽媽回娘家沒什麼特別的感覺,只是當天大家穿得特別漂亮,沒有人急著回家的壓力,一個個小家庭在不約而同的時間點紛紛回歸成一個大家庭,席開好幾桌,飯後大人忙著喝酒、發紅包、看電視、打麻將、聊八卦;小孩忙著玩遊戲、吃零食、打電動、唱歌等,只要是可以讓大家開心玩樂的活動,通通來者不拒,這就是我印象中過年氣氛。隨著阿嬤的離去,時光的流逝,物換星移,原本的聚會方式越來越輕鬆簡單(往年阿姨們會聯合煮年菜到後來由外匯辦桌到今年餐廳聚餐),但要把大家集合在一起卻成了難得的擁有,所以我珍惜著每次相見的機會,更珍藏著這溫馨的大合照。



親情阿就是這樣,不管相隔多久,距離多遠,心中的陌生感往往在見到的瞬間被熟悉感給快速融化~

小小空中飛人

這次回台,我們分了兩梯次,第一批是我跟公婆帶Chloe回去,隨後一個禮拜老公自己一人返台相聚。雖然三個大人帶一個小孩聽起來應該不難,但把一個活潑好動的小孩硬關在一個密閉空間十幾個小時,光想就頭痛,所以,需要準備什麼吃的玩的穿的用的(衣服兩套、圍兜兜、稀飯一大碗、蒸蛋一碗、配方奶、餅乾糖果、水果泥兩罐、玩具數個等)(註一),只要能安撫她的,通通不能少。雖然航空公司通常會提供小孩需要的簡單用品(尿布、水果泥、配方奶),但如果像我們運氣不好遇到公司系統出問題,那就什麼都沒有,還是建議自己準備比較安心妥當。況且,航空公司提供的尿布食物也不會依小孩的年齡而有所區別,大小孩給了1號尿布,小小baby卻給了4號尿布,這點真的很不貼心。

小孩不滿兩歲,可不用買機票,但基本的搭機費是需要的,費用是同行大人票價的1/3+稅(Chloe的費用約美金350左右),但沒座位。如果想給小孩座位,必須付跟大人一樣的費用,不因小孩不用餐或重量比例比較輕而有任何折扣。航空公司表示如果班機不滿,她們會盡可能提供座位給小朋友,但因過節期間一位難求,所以,我們早就做好心理準備,大家輪流抱寶貝睡覺。好加在,從紐約到安哥拉至的航班沒滿,所以我旁邊的媽媽獨自帶了一個18個月大的小孩被安排到其他座位,Chloe暫時有了自己的空間。但不知道是缺乏安全感?還是空間壓力讓她不舒服?Chloe無法靜下來乖乖坐好,一下要媽媽抱抱,一下吵著要喝ㄋㄋ,直到累了躺平跨睡在媽媽身上,還是左轉右翻的,睡慣大床的她好幾次都差點翻過頭,很不舒服。而且,航空公司通常會把帶孩子的客人安排在第一排大螢幕前的座位,因為螢幕下可吊嬰兒掛籃(註二),也可避免來來去去過路吵雜聲的困擾。但我必須說,我非常不喜歡這樣的安排,一來是我家寶貝已一歲多,根本睡不下掛籃,二來是我很不喜歡亮亮的螢幕十幾個小時照亮我的臉,感覺快把我臉上的斑都逼出來了。



(上)回家過農曆年的人還真不少,把機場擠的水洩不通。原本還擔心著Chloe在飛機上哭鬧會吵到其他乘客,但看到候機室裡十幾個小孩,我放心了!但也偷偷擔心起來,這趟飛程別想休息了吧?!Chloe在候機室,興奮的與小朋友打招呼。
(下)Chloe在飛機上睡眠時間不長不深,很容易被其他聲音干擾,胃口也不太好。一開始的眼神充滿好奇,看什麼都想去摸看看,但時間一長,眼神開始出現不耐煩的樣子。旁邊坐的小朋友一登機就來個吃餅乾噎到吐了一地,然後換了位置;Chloe也因壓力的關係,在飛機快降落時,吐了媽媽一身。好險,清潔完畢就準備下機,不然整趟不太舒服的飛程加上酸酸嘔吐味,就算有再多的母愛也會消磨殆盡的。

整體而言,Chlo第一次搭機表現雖不甚滿意,好奇好動,不肯好好睡覺,但整趟航程她都沒大哭大鬧,也沒有太多麻煩事發生,算是很配合的小朋友,掌聲鼓勵鼓勵!!說真的,我還蠻慶幸Chloe這趟旅程可以在台灣多待幾個月,因為看她坐飛機難受的樣子,當媽的真的很心疼!!

註一: 一般搭機是沒辦法帶液體食物上機,但小孩的食物只要經過安全檢查就沒問題。
註二: 航空公司嬰兒掛籃的承重量從9-11kg不等,還有身長等限制。如果寶寶已超過承重或身長,即使有掛籃也不能使用。

插播

回美一星期,我過著午飯後想睡覺,熬到下班有種快死的感覺,搭車回家路上不停打瞌睡到嚇到自己也嚇到旁人,苦撐到晚上9點上床,半夜4點多清醒的異常,一大早上班途中又累個半死的時差折磨,終於終於,在一個星期後,我的內部時鐘與外部節奏同步了(喔耶!!)。時差的感覺真不好受,但爲了回家探親,這是必經的過程,只希望未來科技能慢慢進步,讓我擁有一個台美自由來去的任意門,不需受時空的隔合,時差的困擾。

回台前,收到了公民宣誓典禮的通知書,時間剛剛好就在我抵達台灣的那天。雖然開心一路走來到宣誓成為美國人的過程順利與快速,但我實在不想因為參加宣誓典禮而放棄計畫已久的返台之旅(宣誓完綠卡必須馬上繳回,改發公民紙,申請人再拿公民紙到郵局辦理美國護照。所以,在還沒拿到美國護照前這段時間,無法出入境美國),何況這是寶貝第一次搭機,我跟她的第一次長途旅行。於是,收到通知的當天,我馬上寫了封信給了出入境管理局,並親自到了現場說明此事,希望他們能幫我更改時間。我得到的回應是:沒問題,回家等通知,但等阿等卻一點消息也沒有,我開始對當初的承諾擔心了。直到前天,如張大仙(溫ㄤ)所預言的,收到通知了,超開心的!!手邊有好多不確定的決定都必須等宣誓後一一進行,所以這封信的到來像是打開謎團的關鍵點,也適時的讓我在時差調整期間有個喘息的機會。

有了小孩後再回到兩人世界的確有種奇妙的感覺,身上的甜蜜負擔忽然減輕,多了許多大眼瞪小眼的時間。我回歸以前愛看連續劇、隨心所欲亂吃零食的樣子(所以一天到晚胃痛?!),老公回歸愛看球賽,衣服隨性擺放的自由自在( 以前有Chloe當糾察隊!!)。此外,我們倆再次重出江湖,趁著紐約餐廳周延長的機會,好好更新一下美食版圖。一切彷彿回歸最初的時間點,但又被強大的思念給緊緊拉回,視訊成為我們目前生活的重心,心靈的慰藉,就算寶貝還不太會說話,就算她在鏡頭前靜下來的時間很有限,但只要靜靜看著她,我們就很滿足很快樂。



分離的第一個禮拜的確難熬,看到寶貝隔著螢幕親親,心莫名的酸痛,但適時的分離讓我更懂得珍惜在一起的可貴

好久不見

回台的第一個禮拜,寶貝嚴重時差,每天早上10點左右就開始當"歡小姐",然後過著紐約作息從10點狂睡到下午6-7點,然後硬生生的被我從睡夢中叫醒(因擔心她晚上睡不著),沒睡飽的情況下就是臉臭加易怒,沒這麼可愛,這時我就要適時的"戲彩娛女"一下,盡可能讓她吃飯然後撐到晚上九點多再放她去睡覺。半夜3點多再來陪她吃飯ㄛ便便,看她這樣被時差給折磨著,好心疼好難受。還好,這樣的情形只持續一個禮拜左右。。。

第一次帶寶貝回台,完全忘了把時差的問題考慮進去,計畫表上滿滿行程排定看醫生、逛夜市、與朋友吃飯等,但三天不分晝夜的日子下來,我開始意識到計畫是配合不上變化的,尤其小孩子的不確定性更無法捉摸,所以死心的乖乖悶在家中帶小孩。接下來的日子,有老公相伴,公婆的協助,寶貝也漸漸適應台灣的作息,一切慢慢接入正軌。第二個禮拜在台北,我們有機會在晚上寶貝睡著後,與老公國中同學相約喝咖啡話當年;到老公學長姊的工作室拜訪她們,聊聊近況及往後的工作走向。回台中,拜訪B&R夫婦,吃到聞名以久的香Q豆干;與好友小黑喝茶聊是非,更新一下彼此手邊八卦消息;還有機會見到久違的Penn同學們,開了一個迷你同學會,見到好幾年不見的好友,聊聊近況與玩玩彼此的小孩,真開心!!



讓我來簡單介紹一下昔日Upenn的好友們:照片中唯一的男人,是個外表看起來傻裡傻氣,其實聰明的不得了的男生,他爲自己取了一個英文名字叫Winson,所以他太太幫他生了兩個可愛的兒子,中間那個小男孩就是小一號的W,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不難辨識。抱著他兒子的是我的好室友兼好朋友米蘭達,生性開朗活潑,好命到連天使都忌妒的女人,家住附近的我們卻到了遙遠的美國才有機會認識,也算是緣份中的緣分。米蘭達左邊穿高領的Ellen,是早ㄧ期的學姊,活潑開朗,喜愛結交朋友,所以才會跟我們這些學弟妹打成一片。後邊的三位是特別從台北南下來來參加這次聚會,右邊的Cher,是會唸書又會玩的小女生,年紀小小的她已拿到博士學位,去年剛結婚,愛情學業皆得意。中間的Phoenix,是個特別的女生,有著獨特的做事方式與想法,常會在她身上找到許多異於常人的火花。左邊的Patricia,是我研究所的死黨,陪著我闖蕩許多好吃好玩的地方,做事總是不疾不徐的她有著大家閨秀的氣質,目前正在尋尋覓覓她心目中的Mr. Right !

從畢業至今有好幾年沒見到這些好朋友了,這次的聚會的確爲友情的延續與滋長增添許多養分,真希望以後每年都有機會可以聚會一次,讓友誼長長久久~~



2004清純四美圖 vs 2011依然貌美四美圖
再次四美合體隔了7年之久,但大家好像都沒變耶,除了我跟米蘭達已經是一個孩子的媽,大家看起來依然青春洋溢,保養的粉好喔!(不要臉的自誇中...)

Bye Bye Taiwan; Hello, New York

小寶貝從出生到現在,除了公婆、大小姑、姑婆及阿祖特地從台灣來看她,還有好多叔叔阿姨舅公姨婆表哥表妹堂兄弟姊妹等人沒見過她。所以,爲了簡化與眾多親人們分批見面的繁複性,我們決定於春節時間帶著寶貝回家,讓她藉由家庭聚會,一次見到所有親人。決定回家過節的當下,我興奮無比,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逼近,帶寶貝坐飛機的恐懼也日益加劇,我無法想像平常搭飛機就極度不舒服的我該如果照顧好身邊的小孩,更擔心著寶貝會因長時間的飛程而不舒服的在機艙內大哭大鬧頻遭白眼卻不知所措。雖然大家都說有公婆同行沒什麼好擔心的,但我的恐懼感從沒因這些安慰而減少幾分。(事後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寶貝除了睡不好脾氣有點爆躁,整路緊張與媽媽無尾熊抱之外,其他時間她都非常乖巧)

這次的旅程由1.16-2.6,三個多禮拜,雖休息時間不算短,但對於工作密度到達飽和的我而言,短暫的抽離是必要的。每趟回台之行對我跟老公來說都是重要的,畢竟那是我們的根源,彼此熟悉的環境,只是少了彼此共同的回憶。所以,除了陪伴家人的時間要提前預留外,我們盡量把行程排的滿滿滿,讓我們倆足跡能踏遍每個角落,珍藏所有回憶。台灣之行,依照慣例,看圖說故事,請觀看我的相簿:(詳細內容,將慢慢波文分享~)

Happy Chinese New Year in Taiwan


因健保政策關係,我們臨時決定將留在台灣2個月左右的寶貝延至4個月後再回來,雖然心裡有千萬個不捨,但爲了她的將來,還是必須忍痛這段過渡期。只是我怎樣都不會忘記離別的那天,我告訴她我們將先回美國這件事,她聽懂般的嘟起嘴巴,然後緊緊抱著我怎樣都不肯離開,搭上巴士時,還來個八點檔式的狂哭送別,差點把我的心都哭碎了(聽說她哭累了就乖乖的睡著,醒來時又是一條好漢),也因這一幕,送機的大哥跟著紅了眼眶差點哭出來,整路不停遞衛生紙給我,還不忘傳授兩個小時的正念演說,算是結束這趟旅程中的小小感人插曲。回美至今將近一個禮拜的時間,心仍緊緊懸在台灣遲遲無法收回,小心肝阿小心肝,miss you so much...

育兒寶典

華爾街日報1月8日書評版發表的新書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作者蔡美兒(Amy Chua)以 "為什麼中國媽媽比美國媽媽好" 分享了她"怎樣教導孩子功課全部拿A,西方父母只能要求孩子盡力"。蔡美兒在文章開頭不久就寫道,雖然自己的兩個女兒是美國人,但她一直秉承著“中國媽媽”的教育方式對待她們。蔡美兒嚴格禁止兩個女兒在外面過夜、看電視或玩電腦,並要求她們從小練習小提琴和鋼琴、在體育和戲劇之外的每一門課程中拿到A的成績。如果女兒在學習或練琴時遇到困難,她會嚴加責備並督促她們努力。文章指出,這種教育模式可以算是“中國媽媽”的真實寫照,一些身在中國的“中國媽媽”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蔡美兒說,不一定是中國人才能當“中國媽媽”,但必須忽略西方社會中上階層的大部分育兒理念。西方父母始終強調孩子的自尊,批評孩子也只能拐彎抹角的改說一些鼓勵性的話。而中國父母認為孩子是堅強而不是脆弱的﹐因此不顧一切地辱罵、加壓。譬如: 中國媽媽可以對女兒說“胖妹,減減肥吧”﹔相反,西方父母只能躲躲藏藏地談這個話題,說些“健康”之類的,從來不提“胖”字,而他們的孩子到頭來還是因為飲食失調自卑而接受治療。另外,這篇文摘的中心內容是她教7歲女兒路易莎彈奏一首複雜鋼琴曲的故事,彈這首曲子時兩只手需要有不同的節奏﹐路易莎總是掌握不好﹐她最後沮喪地撕碎了樂譜。蔡美兒把樂譜用膠帶粘在一起、壓平,然後強迫露露回到鋼琴旁。當母女倆的衝突變得白熱化時﹐蔡美兒告訴路易莎“別再懶惰、膽怯、任性和可憐兮兮”,這一做法遭到了她西方丈夫溫和指責,蔡美兒不為所動,繼續輔導路易莎練琴,晚飯後一直練到夜裡,中間既沒給她喝水也沒讓她上廁所,最後終於練成了。

1962年在美國出生的蔡美兒,目前是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她的父親是從菲律賓移民美國的華人。蔡美兒說,她的父母對待她極為嚴厲,但同時對她又極為疼愛。她崇敬自己的父母,所以想依照父母的方式養育自己的孩子。蔡美兒的這篇文章很快就成為“華爾街日報”網站的大熱門,美國主流媒體紛紛參與這場爭論。

--------------------------------------------------------------------------------------------------------------------------------------------------------------------------

自己有了小孩後,瞭解到孕育一個小生命十個月,經歷生產的痛,到養育一個孩子的點點滴滴,的確不容易。也因此,更瞭解到為什麼這麼多父母願意投入大量心力與財力讓孩子學習,望子從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我完全能體會。但是不是真的成功人士背後都有個"中國媽媽"扶持著,這需要認真想想!!

媽媽從小也讓我學了不少才藝:鋼琴、芭蕾舞、書法等等。當時我跟姊姊一起學琴,但因姊姊每回看譜,每個音都必須從Do算起,所以很快就被老師跟媽媽給放棄了,轉向的把注意力全集中在我身上。我雖看得懂譜卻不愛彈琴,每回只要練琴,都會彈著彈著就跟媽媽吵起架來,印象最深的是我坐在鋼琴椅上生氣,搖著搖著把椅子給搖斷了,媽媽一氣之下拿起椅腳打人,當時爸爸常因為工作關係出差,我一度以為自己是灰姑娘被後母孽待。或者媽媽出門交代練琴,我挖豬公買通姊姊一起說謊,結果媽媽回來姊姊誠實稟報,我不但賠了錢還挨了一頓棍子。這樣的討打練琴戲碼一直陪伴我六年國小生活,但我還是討厭練琴。雖然長大後每回聽人家鋼琴演奏會有點後悔,到國小代音樂課被小朋友要求彈琴時有點後悔,但對當時的反抗成功還真有點鬆了口氣的感覺。

長大後,我的鋼琴程度仍停留在小奏鳴曲階段,但對媽媽的投資卻有著無限的感謝,雖然這樣的投資與回報不成比例,但她沒因為這樣而少愛我一點,或不願再對我投資。以前不懂事時,總覺得媽媽不喜歡我,所以才會一天到晚修理我,根本想不到,媽媽這樣的生氣打罵,其實是恨鐵不成鋼,對我的期望很大很大。只是,我終究沒照著她的期望長大,也沒作出什麼超出她預期的傑出表現。

與Amy Chua的育兒理念比起來,媽算溫柔的,對我的要求還算客氣,修理的不算勤奮,要當真正的悍媽除了要有強大的愛心、耐心、包容心,還要加上一點點 "心狠口辣"。還有,媽媽本身也要捨得放棄很多事務,如個人喜好:看連續劇、與朋友逛街、上網、電話聊天等,把時間空下來陪伴 "折磨??"小孩。但完美中的悍媽應該還要懂得適時的捨棄 "中國媽媽" 強勢的一面,與孩子柔性溝通,瞭解孩子學習上的瓶頸與煩憂,轉而學習 "美國媽媽" 愛的鼓勵,給予大量的正面力量,讓孩子有持續學習下去的信心,這樣的中西合併,才是我理想中的育兒寶典。

新希望

台灣的家是四層樓的透天屋,小家庭住起來空間相當大,就算不出門運動,樓上樓下跑來跑去也可消耗不少卡路里。有時候一個人在家,還真的空曠到有點怕怕的。記得小時候,我跟姊姊在三樓的房間唸書,每回聽到樓下有怪聲,爸媽又不在時,我們倆都會互相推託該由誰下樓去勘查(因為爸爸說要省電,所以沒人的樓層都要關燈),有時運氣不好猜拳輪到我時,我總是躡手躡腳的到樓下,但為了壯膽又不自覺得大聲唱起歌來,總希望如真有壞人能識相的跑開,不管他拿了什麼我都不會計較,然後滿腦子裡又開始幻想著與壞人對質的可怕畫面,總是做個様子到了二樓,飛奔的衝回房間,說也奇怪,明明就是自己的家,怎麼這麼害怕!!一定是連續劇看太多,社會新聞吸收太足,還有爸媽出門前的叮嚀,讓我們特別的小心。也因如此,從小住在大房子的我非常希望期待能住公寓,因為不管坪數多大,我只要一走出房門,就可望見所有的東西,不用怕怕。

來到寸土寸金的紐約,我如願的住了公寓,不大的空間對小夫妻來說剛剛好,不會有打掃不完的家事,也不會有堆雜物的閒置空間,一切如期待中的,一房一廳恰恰好。直到小寶貝的到來,我開始感覺到空間逐日的縮小,每天看著寶貝的活動空間,從客廳走到廚房,再從廚房玩到房間,再跑到客廳,有時再到廁所去胡搞瞎搞,總希望如果可以的話,能給她多點活動空間讓她用力的玩,快樂的跑。所以,如果天氣不錯,我喜歡帶寶貝出外走走,去賣場也好,去郊外也好,就是希望她能到處活動活動;就算天氣不允許,我也會帶著她到公寓的大廳玩玩捉迷藏,爬爬樓梯,或坐電梯到別樓層玩玩等。因此,我的新年新希望就是要住大房子!!希望能給寶貝自己的房間,有多點空間讓她自由玩耍,雖然住在紐約生活對小夫妻而言本來就是一種試煉,要在紙醉金迷的紐約買房子對小夫妻來說更是一場奢華的夢。但我還是會努力認真,朝著目標,衝衝衝~~